● 香港多個地方都曾發現史前時代遺蹟,如古物古蹟辦事處就曾在2001年挖掘西貢沙下考古遺址,出土大量文物,並在展覽中展出多件史前文物。 資料圖片

在很多歷史著述裏,香港歷史大都是從1842年的《南京條約》前後開始的,但是,有沒有想過香港歷史的長度呢?它最早可上溯到哪一年呢?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考古學家韓雷(C.M. Heanley)等首次在屯門掃管笏調查,發現商代至春秋時代的遺物和遺址,揭開了香港考古的序幕。

早在1932年,香港大學的芬戴禮(DanieJ. Finn)在南丫島大灣遺址考古,是香港首次正式考古發掘工作,其後雖建立東灣考古的模式,但香港考古只有零星的發現,真正進入大發展期是在1988年至1997年,這時期的考古有兩個里程碑式的發現,一是推翻先民以船為家的看法;二是解答了香港歷史有多悠久的問題。

1988年在大嶼山東灣發現3處新石器時代的房址遺蹟,顛覆了之前多推論香港先民是以船為家的觀點。1992年大嶼山扒頭鼓發現二十多處房址遺蹟,出土了商代石戈、石箭鏃及大量陶罐等。

1991年,因赤鱲角新機場的建設,考古人員在赤鱲角附近發現的遺址,證明約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香港地區活動和居住。其後,在南丫島掘出5,000年前的古村落遺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為久遠,保存最為完整的房屋遺址。同時出土以炊煮器和盛食器為主的陶器,陶器紋飾是幾何形花紋,這種花紋也見於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土的陶器,由此可見香港的文明與珠江三角洲是在同一文化圈內。

公元前4,000年,農業耕作廣泛在歐亞大陸出現。青銅時代也開始了,人類開始廣泛從事農業生產,中國則出現了仰韶文化。香港地區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才有青銅器出現,故香港在文明發展上,較兩河文明和中國中原為晚,但和世界上其他地方比較,已是非常先進了,特別是南丫島大灣出土的商代早期牙璋,是唯一一個在島嶼上發現的牙璋,說明在距今約3,500至3,000年前,在夏商之交,牙璋從中原大規模向南方的擴散,意味着中原文化已擴散到沿海,華南開始進入青銅時代文明的殿堂。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在大嶼山白芒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晚期及春秋時期的環玦飾物作坊遺址,這是廣東沿海從未出現過的大型作坊。遺址內發掘出土大量製作環玦玉器的加工工具,如石錘、鋸刀、各種不同粗細的礪石,環玦製品原料、粗坯、毛坯、半製成品、破損器物及少量完整器環玦飾物。由此推論春秋時期的香港生產了大量的環玦玉器飾物,這些玉器曾遠銷到珠江三角洲及更寬廣的範圍。

●邱逸(香港歷史博物館歷史教育計劃顧問、香港電台歷史節目主持人、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文化顧問,近著包括《香港極簡史》。)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