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創園區昨日正式開園,現場18個重大科研項目平台集中簽約、啟動入駐。港深兩地共同推進的河套創新及科技園,深圳方面的園區已開園,但香港方面的園區卻仍是一片荒蕪,兩相對比,令人歎息香港發展速度為何如此緩慢。面對時不我待的發展大勢,特區政府要查找問題癥結,積極轉變觀念和作風,找出破解辦法,包括加強跨部門統籌,馬上盡一切努力壓縮規劃發展程序,形成創新工作的「組合拳」,才能追上「深圳速度」的步伐,讓「雙城三圈」逐步成為現實。

河套港深科創合作區共有三個園區,分別是最早提出的佔地0.87平方公里的港方園區,以及佔地1.67和1.35平方公里的深圳方兩個園區。河套發展可追溯至十多年前,前特首曾蔭權2007年施政報告中已將河套區發展列入十大建設計劃。翌年展開策略研究,一研究就是6年,到2014年完成,特區政府隨後於2015年成立創科局,定調發展創新科技園。2017年1月3日,港深兩地政府簽署了合作備忘錄,確定共同發展創科合作園區。備忘錄簽署後幾年,深方園區建設已頗具規模,但港方園區卻仍是爛地一塊,令人唏噓。不少有識之士分析,箇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香港方面多年未扭轉對邊境發展的過時觀念。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一直將緊鄰香港的地區視為港深合作的戰略性區域;而回歸前港英當局將邊境視作「禁區」,香港雖在十多年前將禁區範圍縮減至400公頃,但仍有13條村落市民進出還要申請「禁區紙」。其次,香港長期受攬炒派「去內地化」和泛政治化操弄的拖累,政府開發包括河套在內的邊境地區的努力,難免舉步維艱、難有寸進。只有在香港社會重回發展正軌、行政立法關係正常之後,河套區發展的速度才見加快,立法會財委會今年1月通過撥款逾143億元,為河套區進行平整、道路、渠務、消防等基建。2月初,財委會再通過181億元撥款,作為創科園首批樓宇建設及早期營運資金,預計2024至2027年分批落成。

河套港深科創區曾經蹉跎歲月的事實已經無法改變,唯有痛定思痛,想盡辦法追回失去的時間。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特區政府要改變工作作風和精簡規劃建設程序。一要先定立河套區發展的明確目標,才能檢視相關建設的進度;二要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將總體目標分解後嚴格抓落實,不能總是流於一些「加快速度」、「全力推進」的虛話、套話;三是在規劃和建設上需要跨部門協調,不能讓不同部門各自為政、給互相推諉留下空間。

事實上,在港深兩地政府2017年簽署的備忘錄中,十分強調雙方「共同開發、共享成果」,但觀乎幾年下來的發展,仍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談不上共同開發和推動。特區政府要改變固有思維,勇於打破、彌合雙方在制度上、文化上的差異。一方面善用深圳的資源優勢加快建設速度,有一些項目可外包給深圳方面建設;另一方面要學習深圳的創新機制和「大幹快上」的做事作風,例如福田區是如何舉全區之力加快建設河套深圳園區,如何組建百人專班,建立「每日一匯總、每周一調度」的工作機制,才能不斷取得進展和成效。

特首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再「加碼」,將河套地區的港深創科園和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整合為「新田科技城」,施政報告形容為「勢必成為推動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引擎」。遠大的目標令人振奮,接下來就看能否坐言起行、快跑猛進,以創新工作的「組合拳」切實追上「深圳速度」。

責任編輯: 秦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