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

政府主導 多管齊下

89. 在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策略下,我們同步推進多個新界新發展區項目以及東涌東填海工程。有意見指政府迴避棕地,也不願意觸碰新界土地利益,但事實是超過一半的棕地已納入多個發展項目內,而過去兩年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已收回90公頃新界土地作發展,遠較之前五年的20公頃為多。預計政府未來幾年收回的土地將高達700公頃。同樣是整合和發展新界土地的還有「土地共享先導計劃」,透過善用私營界別的規劃力量,釋放新界私人土地的發展潛力,供以公營房屋為主的發展。發展局正處理的三宗申請,涉及23公頃私人土地和擬議的17 850個單位,七成是公營房屋。地盡其用是我們堅守的原則,以三個位於茶果嶺、牛池灣和竹園聯合村的市區寮屋重建項目為例,在房協和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公營房屋單位數量由原先的6 300個大幅增至8 700個,由2029年起陸續入伙。

90. 為確保十年後有持續土地供應,我們積極推進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和新界北多個發展區的相關研究。在近岸填海方面,發展局會審視涉及約220公頃的龍鼓灘填海和約220公頃的屯門西地區規劃,目標是在明年上半年爭取立法會撥款啟動這項開拓土地的規劃及工程研究,檢視不同的發展選項,以敲定未來路向。政府亦會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主要提供創科用地。此外,透過多項搬遷政府設施往岩洞的項目,預計由2027年起將陸續騰出超過40公頃土地作房屋和其他有利民生用途。

91. 視乎項目的研究結果及假設住用地積比率為4至6.5,持續推進的大型項目及策劃中的項目可望於中、長期提供約400 000至500 000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加上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可供興建165 000至186 000個房屋單位的新開拓土地,2031-32年後的下一個十至十五年的供應可高達565 000至686 000個。

92. 究竟香港欠缺多少土地,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因為這個估計將主導香港的空間發展策略。發展局局長稍後將發表《香港2030+》的最終報告。更新了的研究適當反映了國家多項戰略性規劃為香港帶來的機遇、未來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市民對居住環境的期望。最終的估算顯示,香港由2019至2048年的土地短缺約為3 000公頃。透過成功推動各項新發展區及填海項目,以及推展北部都會區,我們有信心會在中長期找到所欠缺的土地。

93. 與此同時,我們會採取以下措施,加快土地供應:

(i)進一步檢視「綠化地帶」:目前陸續進行改劃的210幅土地中,約三成涉及「綠化地帶」,但只佔香港約16 000公頃「綠化地帶」的2%。由於不少「綠化地帶」的生態價值較郊野公園低,可進一步檢視「綠化地帶」的發展潛力。規劃署將有系統地進行新一輪「綠化地帶」檢討,集中檢視坡道較高和距離已建設地區較遠的用地,預計明年中完成篩選並隨即展開技術研究。至於濕地和濕地緩衝區的發展事宜則會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處理;

(ii)釋放新界祖堂地:儘管沒有正式數字,但新界有不少祖堂地可供發展。在《施政報告》諮詢會上,我收到不少意見表示應修訂《新界條例》放寬出售祖堂地限制,並提供合理機制處理司理出缺問題。我同意可考慮修訂《新界條例》,在尊重祖堂傳統和保障祖堂成員合理權益的前提下,務實地處理目前祖堂地難以發展的困局。民政事務局局長將與新界鄉議局成立工作小組,聯同發展局和其他部門,在一年內完成檢討並制訂具體修訂建議;

(iii)延伸補地價標準化至新界土地:由於市場和業界對以「標準金額」為工廈重建補地價的先導計劃反應正面,至今已有四個重建項目接受以「標準金額」計算的補地價金額。發展局會把「標準金額」補價模式擴展至新發展區「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下的原址換地申請。發展局和地政總署會制訂計劃詳情,目標是明年首季推出;及

(iv)現有的兩項活化工廈措施,包括放寬舊工廈重建地積比率及免收整幢改裝的地契豁免書費用,將會一併延長至2024年10月。至於「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我們鼓勵有意者於2023年5月截止申請前盡快提出申請。

精簡程序 與時並進

94. 土地由開發到可供建屋涉及多項法定和行政程序,包括技術研究、城規許可、工程詳細設計、工程刊憲、處理公眾反對、爭取撥款、收地、安置及補償,以至土地平整和鋪設基建等。上述各個工序有其必要性,不應輕言廢棄。但為了加快土地和房屋供應,發展局正領導相關部門,致力壓縮土地開發流程;我已要求發展局更徹底、更全面檢視現行城規、環境影響評估、收地和道路工程的相關法定程序以及行政安排,計劃明年上半年向立法會和其他持份者提出建議和聽取意見,並爭取於年內提出條例修訂草案。環境局亦會精簡及優化新自然保育政策下公私營界別合作的安排,兼顧發展和保育。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