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最近國際體壇出現了一顆又一顆華裔頂級新星,連香港也成績斐然,中國再不是東亞病夫,而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遇強越強的新一代。這也令大家反思,年輕人在理想和學業上如何分配。

新鮮熱辣的是美國網球公開賽女單決賽,18歲有中國和羅馬尼亞血統的英國代表Emma Raducanu以十連勝驕人戰績奪得冠軍,她更是首位奪得大滿貫冠軍的資格賽選手。賽後她以普通話答謝中國人的支持,更讓中國人喜愛這個甜美的小妮子。在球場上獲得此優秀成績,在校內她也是優異生,數學A+、經濟學A。

就像代表香港參賽東京奧運的何詩蓓,在泳賽中勇奪兩面銀牌,她在港的DSE考獲35分。之後考入美國名校。足見運動與學業可以兩者兼顧,而且兩者兼得。

許多香港家長當看到子女某科成績較遜,便迫他們減少課外活動,全力去惡補。其實每個人都有強弱,要科科好最後只會造成科科都平庸,也埋沒了他們天賦的能力。

我在子女年幼時也面對過這問題,其中一個有讀寫障礙,但數學能力較人強,運動項目樣樣精。我應該如何教育他?經過一輪思考,我決定在認字上作適當幫助外,盡量讓他多計數,假期從不要他補習學科,而是去上泳班、籃球班、踏單車,所以他們雖非學科成績驕人,但有個快樂童年。這孩子所得的運動獎牌是他一生的光榮。

就如本港17歲網球新星黃澤林,在美國網球公開賽歷史性贏得青年組男雙冠軍。

現時仍是中六學生的他,明年便要抉擇讀大學或成為全職運動員。他父親是小學校長,也支持他全情投入運動。「書將來還有機會讀,打波很難放下再重拾」。

即如在東京奧運男子花劍個人項目奪得金牌的港選手張家朗,在中四那年為專心練劍而停學,最後他獲得了人生一個又一個的最高成就。

許多運動員不是過了體能最佳的日子才返回校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