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繼亭

《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日前公布,這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香港提升競爭力,破解產業單一、發展空間不足、流動渠道狹窄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方案》提出2025和2035年的兩階段目標,最終要建成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以及擁有「三強」特徵的「高質量發展引擎」。對於香港來說,如何理解這兩階段目標、如何去推動落實,值得特區政府以及各行業界各階段認真研究思考。

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發展

首先要明確一個思路,為什麼會出台《前海方案》?其實,在方案序言就開宗明義指出,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是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增強香港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具有重要意義。

將「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放在第一位,足以說明中央的良苦用心。因此,千萬不能將《前海方案》視作僅僅是發展前海一地,或只發展深圳市,而要深刻認識到,前海和深港河套區,作為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其目的同時是為了推動香港發展,推動香港破解一系列發展問題。明白了這一點,那麼,《前海方案》實際上可以說是「前海挺港方案」。

宗旨明確了,那麼到了落實的要求和路徑。根據《前海方案》的總體要求,定了兩階段發展目標:

第一,到2025年,建立健全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高端要素集聚、輻射作用突出的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多輪驅動的創新體系成效突出,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彰顯。

第二,到2035年,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建立健全與港澳產業協同聯動、市場互聯互通、創新驅動支撐的發展模式,建成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強、創新策源能力強、協同發展帶動能力強的高質量發展引擎,改革創新經驗得到廣泛推廣。

這兩個目標,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處於不同時期的階段的發展要求。從2021年到2025年,也就是未來四年間要實現的發展目的,當中有兩個關鍵詞:高端要素集聚現代服務業、多輪驅動創新體系。

所謂高端要素,是相對於基本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對於當今世界而言,高端生產要素包括技術勞動力、科技基礎(科研機構、R&D投入、通訊信息)、知識產業(如專利、品牌、版權)等。這方面香港擁有較明顯的優勢,以往香港苦於市場不大,專業機構、人才或企業,無法做大,如今前海明確指出,未來四年要成為高端要素集聚的現代服務業之地,顯然是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機遇。

至於多輪驅動的創新體系,可以理解為在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兩個輪子之外,賦予更多的創新支持,形成相互協調、持續發力的發展模式,對大灣區發展的引擎推動作用將不斷增強。

要在未來四年間實現這些目標,在各方努力之下,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但關鍵在於,在未來十四年間,還要實現具備「三強」特徵: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強、創新策源能力強、協同發展帶動能力強的「高質量發展引擎」。

什麼是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簡要而言,是指一個城市或地區在全球範圍內吸納、集聚、配置和激活該地發展所需戰略資源的能力,這包括技術、高端人才、資金等等。

至於創新策源能力,不僅僅在於科技創新,還包括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的能力;而協同發展帶動能力,則是指在整體上能成為推動更大周邊地區發展的能力,也就是指粵港澳大灣區。

這些目標看似模糊,難以「量化」,但實際上方向是很明確的,推動的路徑也是很清晰的。例如,《方案》推出了包括推進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創新合作區治理模式、深化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提升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等在內相關具體政策。前海合作區成立以來的十一年時間裏,港澳兩地已累積了許多經驗,可以說是「駕輕就熟」。

整個方案的其中一個出發點,就是為了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破解香港產業單一、發展空間不足、流動渠道狹窄等問題賦予重要的動能。而放在更大的格局裏,則是要通過前海的發展,推動整個大灣區的發展。而事實上,大灣區發展越好,香港的優勢也就越能得到保障。

港須積極參與主動對接

香港社會對《前海方案》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也意識到方案的重要性,但關鍵在於能否更主動、更積極地尋找契合前海發展的具體舉措。這不僅僅是特區政府的責任,也是各行各業的責任。政府應主動對接《方案》,不只是制度和政策對接,更要有思維對接,尤其在一些涉及長遠規劃、行業發展、稅務財策等方面,要及時研究並推出具體可行的政策。

時間不等人。長期以來,香港受各種因素制約和窒礙,對於發展一直處於被動、「等運到」甚至是抗拒的狀態,似乎總是等待深圳或廣東省先做出發展規劃,然後再配合發展。但新時代已來臨,各項要素已齊備,唯有主動積極地參與前海發展、融入大灣區發展,才不至於被周邊地區所拋離。

(作者為資深評論員)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