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圖)境外首個故宮項目。 資料圖片
●歷史教授鄭培凱(左)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在講座中談及香港故宮未來的走向。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設計效果圖 資料圖片

西九文化區多個項目陸續落成及對外開放,繼M+博物館即將於年底開幕後,另一個重頭項目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香港故宮)亦將於明年7月落成,屆時觀眾可以親眼一睹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貴藏品。為了讓市民對香港故宮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早前在書展便舉辦了兩場有關香港故宮的講座,其中一場講座由歷史教授鄭培凱及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對談,席間,兩人談到香港故宮的定位及角色,吳志華也分享了館方籌劃活動的方向及計劃。作為館長,他期望香港故宮能夠助中華文化踏上國際舞台,將目光望向中亞、伊斯蘭等地,以展覽講述當地文化,搭起一座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在2016年,香港故宮的興建計劃在一片爭議聲中落實,數年後的今天,香港社會經歷了修例風波的震盪,香港故宮在風雨飄搖的日子中落成要在如此複雜環境中帶領博物館前進,無疑面對不少挑戰。早前,在書展中舉行了名為「故宮紅牆遇上維港碧波」的講座,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在席間分享了團隊在來年7月開館時的各項大計,包括教育及推廣工作、發展文創產品等計劃。當天有不少市民帶着關心與期許,出席講座並踴躍發問。

深思故宮文化的精粹

講座中,歷史教授鄭培凱首先談到,從文化角度而言,香港故宮的落成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解釋,相比起內地,處於中國南邊、又曾是被英國管治的香港,在戰亂時大體能夠保持社會安定,當時很多知識分子為躲避戰火,逃至香港。「從某個意義上來說,在文化傳承方面,香港有一定的穩定性。」接着,他又提到香港另一個優勢──「比較面向國際開放」。這意味着香港能夠扮演的角色──把中國文化推向國際舞台展示。因此,鄭培凱認為,從大環境而言,以香港故宮作為新基地,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寶物,是很好的事。

吳志華則表示,他與團隊一直在思考數個問題──既然名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那故宮文化是什麼?它跟中國文化有何關係?中國文化的精粹在哪?這都是他們需要思考的。鄭培凱回應指,文化就是歷朝歷代從古到今,人們創造美好東西的累積,在背後給我們真正的創作力量,能驅使我們前進。他認為,以後,香港故宮在這方面或許能夠刺激香港文化的發展。吳志華贊同鄭的說法,不過,吳志華指出現時他們面對的困難是如何把精粹提煉出來,不單說故宮的故事,也在說中國文化的故事。他認為,要達至目的,除了要在展覽中以大眾明白的語言進行溝通對話外,懂得創新也很重要。他透露,將來會邀請不同年齡的藝術家,從故宮文物汲取靈感,進行古今對話的創作。在中學生方面,則着重以多媒體的形式進行溝通。

冀藏品到校教育學生

香港作為一個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是助中華文化傳播到國外的重要橋樑。吳志華表示,將來香港故宮其中一個重點,是助中華文化踏上國際舞台,讓外國觀眾對中國文化藝術有更加深入的認識。他解釋,像香港故宮副館長王伊悠及首席研究員焦天龍,均在美國工作多年,不但人脈廣,也非常了解外國觀眾對於中國藝術的口味。他舉例,若內地的文物在香港故宮展出後,或許可以再安排到其他地方亮相,冀望令中國文化走得更廣更遠。吳志華亦提到,香港故宮展出的不一定只是北京故宮的文物,其他能夠展現中華文化價值的,也會在香港故宮展出,例如三星堆文物。此外,他亦提到,香港過去的展覽多是西方主流,因此,香港故宮將來也會把目光望向中亞、伊斯蘭等地。「這樣可以擴闊香港觀眾的文化眼光,其次是在香港完展後可以到內地展出,作為中西文化的一種交流。」吳說。

除了向其他地方的博物館借展品外,其實香港也是有不少優秀的收藏家,願意借出甚至捐出藏品。鄭培凱指出,香港有十分多優秀的收藏家,收藏了很好的國寶,肩負了一定的文化責任,他們也不希望藏品將來被兒女賣掉。因此,香港故宮可以把這些藏品收藏,變成公共財產,並向公眾展出。吳志華表示,現時團隊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與本地收藏家接洽,他透露,已有藏家會捐出藏品。此外,將來亦會舉辦相關展覽,把香港收藏家的故事呈現在觀眾眼前。此外,館方也希望與收藏家合作,進行教育工作。例如把收藏家借出的藏品拿到學校,讓學生親眼一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