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紀霖接受記者採訪。 劉蕊 攝
●許紀霖新書。受訪者供圖

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歷史系博士生導師許紀霖攜新書《脈動的中國》做客鄭州圖書館「天一文化講壇」,以「中國文化的東西南北」為題,對中國內部的東與西、南與北之差異進行剖析,幫助受眾更好理解「何為中國」。在演講開始前,許紀霖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表示,到鄭州來講這個話題最為合適,「在中部看中國的東西南北是最合適的點。」在許紀霖看來,「國」是個具體的概念,中國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是流動在血脈中的中國。愛國就是愛歷史、愛文化,越是把中國的文化以年輕一代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出來,就越能爭取到中國的未來和「國家認同」。●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 河南報道

來到鄭州,許紀霖首先去了趟河南博物院,他的感觸是,黃河中下游不愧是中國文明的突破之地。

人們可以從各種考古遺址中窺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在「滿天星斗」的原始文化中,只有黃河中下游文化發生了「文明突破」。文明突破是指一個民族的原生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量變,突然在某一歷史時刻發生了質變,一瞬間從特殊的民族文化,昇華為普世的高級文明。任何文明突破,都與心靈的自覺有關。

「文明突破是高級文明,不是所有的文明都會產生突破。」 許紀霖說,高級文明必須要具備兩大要素,一是能夠讓後人誦讀的經典,二是要有先知型人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明突破一定和「人」有關。而所有的高級文明都要解決「兩個世界」的問題:一個是「現實世界」的問題,一個是更為重要的「超越世界」的問題。

以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為代表的黃河中下游文化便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儒家的孔子關注人的內心世界,道家的老子重點探究天道世界。作為其各自思想流派的先知型人物,他們都留存下來一套經典供後人學習,讓人「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特別是儒家的孔子,他賦予周禮這套社會秩序一個更為深刻的心靈秩序:「仁」的自覺。堯舜、周公、文武王,他們只是建立了文明的制度,只有到了孔子,才有了文明的自覺。

中西二分是誤解

許紀霖本人的「心靈自覺」認知是有一個過程的。

許紀霖是「50後」,1978年作為「文革」以後第一屆高考的學生進入大學,1982年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有幸作為一代弄潮兒,參與了80年代的「文化熱」,即「五四」以後的第二次思想啟蒙運動,思想打上了深刻的80年代烙印。他自稱是80年代的遺少。「那個時代的我,像許多同代的知識分子一樣,以為中國文化傳統是壞東西,是走向現代化路程中有待克服的障礙。」但是到90年代,他意識到一個問題很突出,就是「國家認同」。「這個認同和理性沒有關係,和情感有關,你的安身立命在哪裏,你不能說我是一個世界公民,認同和家國有關。哪怕你是世界公民,你總得有一個家國。」

以新的眼光來研究中國的近現代史,就會發現,「傳統」是在血脈當中的,不是一件外衣,想穿就穿想脫就脫,從這個意義上許紀霖越來越關注傳統,「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也是一直在中國傳統的延長線上。」

但他強調,不能把中西進行二分對立,過去凡是洋的都是好的,現在凡是中國的都是好的,這是很大的誤解。「所謂的西方,很多東西其實已經內化為中國,相當意義上成為中國傳統的一部分。中和西對立,在事實層面上已經找不到依據了。」

許紀霖強調,中華文明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它是民族主義,而是天下主義。「中華文明中大量的東西不是中國自身的,是被漢化的外來文明。」

沒有傳統的創新都是騙局

《脈動中國》所展示的便是一張整體性的中國文化認知地圖。全書依次有所謂「天龍八部」——甲部(核心結構「儒家」)、乙部(互補結構「儒、道、法、墨」)、丙部(信仰結構「儒、道、佛三教」)、丁部(政治結構「周秦之變與宋元之變」)、戊部(社會結構「江湖」等)、己部(總體結構「共同體」等),前有導論部(「留在我們血脈裏的傳統」),最後是結論部(「中國文化的未來在哪裏」)。之所以取名「脈動中國」,許紀霖解釋說是因為文化有脈絡,任何一種創造,背後都有一個巨大的傳統來支撐。「沒有傳統的創新都是騙局。」

許紀霖把文化的融合比喻為「調酒」,他認為中國文化的未來,正取決於我們的「調酒」水平,取決於我們如何對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他認為,現今最大的趨勢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我們又是一個帶着深厚文化傳統的國家。「在這個大趨勢裏,個人發展面對的一切問題,都有傳統的根源。如果只是簡單接受過去對傳統的解釋,你就會覺得傳統是一種阻礙。」事實上,傳統不是過去,而是今天對過去的理解。時代變了,對傳統的理解也正在改變。每個時代都需要重新解釋傳統。傳統並不是古代的東西,而是古代留下來的,留在我們血脈裏的東西。

而創造性地轉化傳統則需要有一個參照系,那就是西方文明。許紀霖說,當年儒學能夠成功回應佛教的挑戰,第二度復興,最成功的經驗是「以佛制佛」,將佛理內化為宋明理學的自身內容。「這就啟發了我們,中國文明要復興,要盡可能地開放,將中西文明融為一體。未來的中國文化,究竟好不好,取決於對中西兩種文化傳統如何『勾兌』。」

文化越多元越有生命力

談及如何提升香港青年對祖國的認同感,許紀霖認為,中華文化是大文明,核心是中原文化,尤其是以黃河中下游為核心的中原文化,「但是中原文化向四周擴展中容納了不少文化,其中包括嶺南文化。嶺南文化已然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香港的嶺南文化特色明顯,但不管怎麼說,都是中華文明其中的一個層次,「中華文化應該是多元一體的。再地方化的文化,它也不會弱化中華文化,而是豐富了中華文化,使它變得更多元、更豐富。但是,一個地方文化如果背後沒有大文明的支持,嶺南文化若果脫離了中原中華,那麼它就只能是一個地域性的文化」。文化越多元越有生命力。因此許紀霖認為,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時,應該讓更多香港年輕人了解中國的傳統。「要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他們意識到,安身立命之根本都是中國的傳統。」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歷史系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思想史與知識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近著有《中國知識分子十論》、《啟蒙如何起死回生》、《當代中國的啟蒙與反啟蒙》、《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安身立命:大時代中的知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