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論語·八佾》)所謂「文」指文字記錄,所謂「獻」指賢人或賢人的言行記錄如《論語》。有關夏禹後代的杞國和商湯後代的宋國,都因「文獻」不足的緣故,而無法好好印證夏商二代的制度。這一方面反映了孔子的博學,另一方面反映有關夏禮殷禮的內容還得向孔子請益。

孔子又說︰「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孔子的文化思想具有動態發展的一面,周代的禮樂是從夏殷二代因革損益而來,而文化內涵更為豐富,就是說周文化對人生社會制度等各方面都照顧得更好,所以孔子選擇了周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最佳代表。有關因革損益的問題,有一次子張問一個時代的文化制度,經過了十世的長時間,是否還可以知道呢?孔子回答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

文化制度有因革,一方面就其延續性而言,另一方面就其因應時代的需要而言。文化是在不斷變化發展中形成,不會平地起土堆,一下子變出來。所以用夏商周三代的禮樂變革,便可知道所損所益的內容及方向了。文化發展以往是這樣的情況,今後都會是這樣的情況。具體制度儀文經過長時間因革損益,可能面目全非,但總有軌跡可尋,孔子言「可知」是就原則而言。

此外,百世可知的深義是說文化精神。文化護持民族的成長發展,文化內涵是一民族在生存奮鬥中累積下來的生存指導原則。由對文化的反省而煥發出來的精神,即體現了這民族獨特的文化心靈,這正是民族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今天我們談復興傳統文化,不是一味復古,而是返本開新。華夏文化在古代沒有中斷,至民初才被刻意打倒。現在我們須要因革損益,在崩壞的大樓中重建現代化大廈,故任重而道遠。

鄧立光(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主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